

刘 谦 LIU QIAN
湖南摄协新闻纪实摄影委员会主任
HPA/在上个世纪90年代,提起长沙的世俗风情以及草根文化,不能不提长沙歌厅。
当时,歌厅是长沙最为亮丽的一道文化风景。在歌厅的鼎盛时期,长沙人在忙碌了一天之后,邀请朋友去潇洒,有业务应酬,最能上台面的消费方式便是去歌厅。

◎ 每晚九点,大幕拉开时,歌厅内已经座无虚席了。

◎ 笑点是人气和票房的有力支撑,每每到精彩时刻,全场掌声雷动。

◎ “感谢强大的乐队贝斯手、键盘手”,主持人一定会点名鼓励他们。

◎ 对唱情歌,歌厅的传统节目。

◎ 歌手与乐手的对唱。
那些年,甚至有“不去歌厅,等于没到过长沙”的说法。中山路与蔡锷路交界沿线的“三角花园”“琴岛”“大中华”“航空”“蝴蝶”“jj” 歌厅率先火起来。到后来“通程”“红太阳”“田汉”蔓延到五一路以南的区域。

◎身材高挑的模特,也是歌厅的一大看点。

◎ 专业剧团的舞蹈演员,也是走穴的主要力量。

◎ 总是演坏蛋的港星龙方“空降”琴岛,香港艺人走穴长沙歌厅已然是常态。

◎ 李烁拿着自己的简历在琴岛实习,欧阳胖胖认为她声音不够响亮。她当年16岁,是来自珠海的“小邓丽君”,后改名李依娃,2011年,出演百老汇式中国原创音乐剧《爱上邓丽君》,饰演邓丽君。2012年,获得《星光大道》2011年度总决赛季军 。
据统计,当时长沙大大小小歌厅有150多家。每到晚上,人们便涌入这些歌厅,讲塑料普通话的主持人一开口,一挥手,无厘头的方言相声与东北二人转同台,香港电影明星与本土歌手表演小品,两三个小时,浓缩了所有的口味,以及种种想得到的和想不到的“包袱”,在嬉笑怒骂之间,观众的精神需求获得了痛快的满足。

◎临上台前做作足准备,力争以最佳形象示人。

◎《刘海砍樵》加萨克斯,典型的歌厅套路。

◎一位歌厅工作人员,也忍不住变成了幕布后面的“观众”。

◎演出间隙,演员在门口擦身而过。

◎不经意间整理衣物的动作,歌手朱少宇也体现出一个”帅“字。

◎歌手朱少宇一晚上要跑三个场子,他的座驾是一辆白色“蓝鸟”,这在当时是先富者的象征。

◎在候场的短暂时间,奇志大兵抓紧时间背台词。

◎奇志大兵在歌厅演出,本土相声进入了黄金时代。
火爆的歌厅当然成就了一批本土明星。周卫星、杨志淳、奇志与大兵,这些名字成为了长沙方言相声的代名词,欧阳胖胖、李清德、何晶晶等人则成为本土的笑星。还有从专业剧团下海跑场子的歌手朱少宇、萨克斯演奏家张为,都拥有了自己的一方领地与粉丝。

◎东北的歌手唱歌,欧阳胖胖做和声。

◎萨克斯演奏家张为。

◎张为吹萨克斯,表情十分“带爱相”。

◎本土“星爷”济济一堂,像一大家子。

◎看到媒体上有关自己的新闻见报,欧阳胖胖喜悦地与朋友们分享。

◎刘谦(右)跟香港明星龙方在歌厅合影
这组照片试图用多棱镜的形式,来折射演艺生活的一个侧面,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,记录了在歌厅所见的浮光掠影,为长沙人的集体记忆留下一点影像。也带大家重回那个年代,体验长沙歌厅的繁华。
来源|湖南省摄影家协会
图文|刘谦
编辑|胡桐
审核|勤快的勤





